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北中医科研团队在JAMA子刊发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成果

作者: | 发布日期:2023-02-11

  近日,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刘存志教授领衔的项目《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在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JCR分区Q1IF=13.353)上发表,研究表明针刺疗法可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腹痛,减少稀便天数。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博士研究生齐翎羽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存志教授为通讯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形态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疾病。IBS-D是临床最常见的亚型,其中止泻药和解痉药被用作一线疗法。但多数药物只能暂时缓解单一症状,并且头痛、头晕、口干等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频发,长期服药更是增加了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这导致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较低而较高比例的患者会选择停止用药。

  针刺疗法用于胃肠病的治疗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实践历史,因其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日益成为IBS-D患者的治疗选择。然而,安慰剂效应被认为是针刺疗效的组成部分,同时IBS相关的临床试验常伴随较高的安慰剂效应,这使得很难对针刺治疗IBS的疗效做出准确评估。荟萃分析发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推荐的有效应答率能够有效降低IBS临床研究中的安慰剂效应。在此基础上,刘存志团队首次在针刺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中采用FDA推荐的有效应答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在国内4家三甲医院进行了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90IBS-D患者按照1:1:1的比例被随机分至3组,包括2个针刺组(特定穴组和非特定穴组)和一个假针组(非经非穴组)。所有患者接受每周3/连续4周,共计12次的针刺治疗。主要结局指标则定义为第4周治疗结束时最严重的腹痛评分至少减少30%,并且6型或7型大便天数减少50%以上的患者比例。结果显示,特定穴组(有效应答率为46.7%)与非特定穴组(有效应答率为46.7%)均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高于假针组的26.7%,并且特定穴组在患者整体症状缓解与生活质量提高等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表现出更稳定的疗效趋势。

  IBS病位在肠,属六腑病之肠腑病,本研究采用临床常用下合穴和募穴等特定穴进行腧穴配伍,指导多中心合作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客观评价合募配穴治疗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针刺治疗腑病的腧穴配伍原则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论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99968?resultClick=3